梦中梦,人中人。时光荏苒,岁月在今夜被雨水洗礼。人生海海,与一些人相识相知,也与一些人继续单调的擦肩。过客往往,也许只是一回眸。曾觉得无法忘却的过往渐渐开始脱落,一个微笑,一缕清风,一抹阳光,终有大梦初醒时,便开始新篇章书写。终归是梦,梦中镜,虚与实

《好好学习: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

成甲》

85个笔记



◆ 引言 什么是知识?


>> 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、了解一个观点之后,受到启发,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,这个信息才是知识。


>> “知乎”上的文章,如果你不去阅读,它就只是一些数据;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,它就成了信息;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,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。


>> 人们犯下的很多错误,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。而对这些规律的熟练应用,能让我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,进而解决方式往往会比大多数人要好。这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便是可以发生裂变的临界知识。



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,我们拼什么?


>>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。



◆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?


>> 这两者有什么差别呢?在我看来,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差别:

1.从形式上看,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;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。

2.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,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、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;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。

3.从答案的效果上看,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;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,启发我们由此及彼、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。

所以,有深度的认知能力是这样的:在分析问题的时候,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;在寻求答案的时候,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。



◆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?


>> 有些人写文案是为了感动自己,而优秀的文案是感动用户。


>> 对大多数人而言,我们知道的,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。


>>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,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,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,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。在这种模式下,我们会发现,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,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,就像自嗨型文案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的基本道理而已。



◆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?


>> 如果我们把追求多元的职业体验/兼职收入作为成为斜杠青年的努力方向的话,我觉得这可能会是很多人的大坑。


>>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,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。


>>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,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。


>> 我们所谓的专业,比如市场营销、法律、政治、历史、文学,其实只是人为制造的分类标签罢了,但是,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你划分的标签在各个专业之内单独运行的。


>> 在我看来,各种表面上看起来“无用”的不相干知识,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。


>>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,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:(1)公共基础课:执行能力;(2)专业必修课:专业能力;(3)通用必修课:结构能力。


>> 所谓公共基础课,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,比如时间管理、资料保存、商务礼仪、沟通谈判等等。


>> 而专业必修课,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。正如前面说的,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,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、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。在这个领域里,你要跨学科地思考、解决问题,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。


>> 而通用必修课,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,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。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?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?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?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场战役为什么爆发,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,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样。


>> 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,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。



◆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


>>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,首先是心态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,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。


>> 更高效的学习,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假设。


>>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?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。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观点、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,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,而是:有人敢反对我,和他干!


实用性书籍

>>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,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,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,那就是:区分“我”和“我的观点/行为”。


>>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简单,但是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,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,那就是:区分“我”和“我的观点/行为”。


>> 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,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。而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。要改变这一点,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——绿灯思维,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。但是,要做到这一点,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:区分“我”和“我的观点/行为”,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。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,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: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?


>> 真正高效的学习,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。


>> 找自己不明白但重要的问题阅读,就是一种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例子。


知识的融会贯通

>> 有天晚上有时间,我就把书拿出来,仔细琢磨这个问题。结果我在反复查阅推敲的时候豁然开朗,立刻明白了查理·芒格说的“寻找错误定价的机会”和巴菲特说的“投资的20个孔”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。这种突然理解通透的激动、兴奋和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,就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!我再赶紧拿出芒格的演讲和巴菲特的相关章节看,果然前后理顺了,而且立刻对《反脆弱》整本书的理论体系和推演逻辑有了新的认识。


>>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,知道、明白一个道理,和相信、践行一个道理是两码事。


>> 真正阻碍我们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。我们担心,我这样放慢了学习,真的就能够学得快吗?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,能来得及吗?万一我的慢功夫用错了地方怎么办?



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


>>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,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。


>> 思考肤浅,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。而学习,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,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。


>> 那具体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呢?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三个:反思、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。


>>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:(1)发现知识误区;(2)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;(3)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。


>> 这种未经理性思考、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,我称之为“跳跃性假设”——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。


存在于自己的假想世界

>> “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,是我们认为的真实世界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,都是一种假设,而我们的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。


>> 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,又让我们进一步失去了发现新的思考方式或解决办法的机会。


>> 放慢思考速度,找到更合理的方案。


意识到我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人提醒我。当时我遇到事情,宁愿多花时间思考,也不愿意被问。而现在,即使不会被问,也会多思考。谢谢提醒~

>> 世界象棋冠军和世界太极拳王维茨金在他所著的《学习之道》一书中提到,他自己早期在学习象棋的时候,常常会凭借直觉或者说不清楚的理由走出一步棋。教练布鲁斯为了帮助他发现问题,便“……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。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,无论好坏,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。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办法?我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?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呢?”


>> 世界象棋冠军和世界太极拳王维茨金在他所著的《学习之道》一书中提到,他自己早期在学习象棋的时候,常常会凭借直觉或者说不清楚的理由走出一步棋。教练布鲁斯为了帮助他发现问题,便“……通过提问的方式让我放慢速度。每当我要做一个重要决定,无论好坏,他都会要求我解释自己思考的整个过程。要达到这个目标有没有别的办法?我是否意识到了对手的威胁?有没有考虑过不同的布局顺序呢?”


>>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放慢思考的速度来审视“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?”“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?”“考虑的因素全面吗?”等问题,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。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反思,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错误应用的知识。


>> 大多数人看到问题就是问题;心态积极的人,看到问题全是机遇。


>> 稻盛和夫说的:未来的能力——“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来评断能与不能,那么任何新的、困难的事物无论再过多久,也不会有完成的一天。”


>> 只有遇到困难不抱怨、拼尽全力解决问题才能进步!


>> 在《美国之梦: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》中,他描述了自己希望不犯错误、快速进步的过程:

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,我要克服所有缺点,不管它们由天生的爱好、习惯还是交友不慎所引起的……

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于我们有利的,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……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方法。

……我提出了十三种德行,这是当时我认为必需的或是相宜的全部德行,在每一项之后我加了一些简单的阐释,充分地说明了我认为该词含义应有的范围。

这些德行和它们的含义如下:

一、节制。食不过饱,饮酒不醉。

二、沉默寡言。言必于人于己有益,避免无益的聊天。

三、生活秩序。每一样东西应有其安放的地方,做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。

四、决心。当做必做,决心要做的事应坚持不懈。

五、俭朴。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,换言之,切戒浪费。

六、勤勉。不浪费时间;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,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。

七、诚恳。不欺骗人;思想要纯洁公正,说话也要如此。

八、公正。不做不利于人的事,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。

九、中庸适度。避免极端;人若给你应得处罚,你当容忍之。

十、清洁。身体、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。

十一、镇静。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。

十二、贞节。除了为了健康或生育后代起见,不常举行房事,切戒房事过度,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。

十三、谦虚。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。


>>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?那就是: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,然后每天反思,与之比较寻找差距!


>> 将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”作为自己的对标标准。


>> 双赢的前提是信任,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、描述愿景、共同为目标努力


理解别人的前提,需要沟通。沟通是一切可能的开始,沟通完可能是一切的结束。

>> 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


>> 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


>> 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,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。就像心理学中讲的,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,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。


>> 人之所以会改变,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。


>> 我们提前教别人,也是站在比自己高两级的角色立场上思考问题。


>> 以教为学的机会很多,比如:

• 你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爱人或者同事听。

•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,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。(我有一个朋友就干这件事情,而且是收费的——太聪明了。)

•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。


遇事看本质,再决定如何做。

>>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,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: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,提升元认知能力。


>>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,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: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,提升元认知能力。



◆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


>> 记录、定期回顾与付费购买。


>> “视界”是指我们能够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视野界限。


>> 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,是一个挖掘看得见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的过程。


>> 如果要复盘自己当初的决策,就不能仅仅记录事情的结论,更要记录可能影响判断的所有因素。


>> 我们的生活都是由一个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拼接而成的。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朋友的,随着时间的推移,会越来越产生价值;而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敌人的,时间过去越久,越被动。但是,我们常常只能看到和感受到眼前的压力和困难,无法超出自己的认识边界做出决定。


>> 越是复杂的问题,越要用基本、简单的原则思考,比如正直、不撒谎、不贪婪、不给人添乱。


>> 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,重复犯相同的错误,只是在不同的时间、不同的地点。


>> 当我们有热情和勇气坚持做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时,世界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给你回报。


>> 我买书不是为了看完书,而是为了更快速地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,探索如何消除知识阻塞。


网课和线下课区别

>> 因为要了解对自己有价值的人和观点,现场感以及获取信息的速度都很重要。


>> 因为要了解对自己有价值的人和观点,现场感以及获取信息的速度都很重要。



◆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?


>> 在我看来,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规律应该与化学、物理、数学密切相关。


>> 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个世界,就必须理解并掌握重要学科的基本规律,并把它们当作基本的思维模型来处理问题。


麦肯锡一堆的书籍~书单就这么越看越长~

>> 麦肯锡方法,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非常有效。


>> 麦肯锡方法,在解决具体问题方面非常有效。



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


>> 事实上,在任何一个领域要做到杰出都不容易,学习临界知识也不例外,而坚持努力这件事情,除了要有意志力外,更重要的应该是对这个成长过程从心底热爱和喜欢。


>> 在做你喜欢的事情的过程中,寻找事物背后的规律。



◆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?


>> 在《影响力》中,作者提到了6个武器:互惠、喜爱、承诺一致、社会认同、权威、稀缺。这6个方法,应该是构建影响力更底层的规律。


>> 如果我们这样练习提升自己的能力,那么可能刚开始速度快,越到后面越会遇到瓶颈。为什么?因为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:1.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;2.大量地持续练习。


>> 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,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

>> 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。


>> 正如哈佛大学森德希尔·穆莱纳桑(Sendhil Mullainathan)的热门研究“穷人思维”中指出的: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,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。其实,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这种窄带宽的穷人思维、单因果的思考方式,只不过在物质资源更紧缺时,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进一步强化这种现象。



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“能力圈”


>> 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,称不上真正的能力。


>> 你的本事是不是真的好,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人愿意为此埋单。



◆ 附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


>> 查理·芒格,《穷查理宝典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0年。

彼得·圣吉,《第五项修炼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09年。

德内拉·梅多斯,《系统之美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2年。

丹尼斯·舍伍德,《系统思考》,北京:机械工业出版社,2007年。

罗伯特·西奥迪尼,《影响力》,沈阳:万卷出版公司,2010年。

乔西·维茨金,《学习之道》,北京:中国青年出版社,2011年。

史蒂芬·柯维,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北京:中国青年出版社,2013年。

阿图·葛文德,《清单革命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2年。

保罗·拉克哈特,《一个数学家的叹息》,台北:经济新潮社,2013年。

纳西姆·尼古拉斯·塔勒布,《黑天鹅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1年。


>> 纳西姆·尼古拉斯·塔勒布,《随机漫步的傻瓜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2年。

纳西姆·尼古拉斯·塔勒布,《反脆弱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4年。

顾准,《顾准日记》,北京:经济日报出版社,1997年。

佐藤传,《晨间日记的奇迹》,佛山,南海出版公司,2009年。

布兰佳·约翰逊,《一分钟经理人》,佛山,南海出版公司,2015年。

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,《创新者的窘境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0年。

古斯塔夫·勒庞,《乌合之众》,北京:新世界出版社,2011年。

罗纳德·博特,《结构洞:竞争的社会结构》,上海:格致出版社,2008年。

马克·格兰诺维特,《找工作》,上海:格致出版社,2008年。

朱迪·罗宾奈特,《给予者》,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6年。

马克西姆·格拉德威尔,《引爆点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09年。

马克西姆·格拉德威尔,《异类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4年。

马克西姆·格拉德威尔,《眨眼之间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1年。

大前研一,《思考的技术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0年。

丹尼尔·戈尔曼,《情商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0年。

J· C·卡尔森,《像间谍一样思考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3年。

吉姆·洛尔、托尼·施瓦茨,《精力管理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3年。

凯利·麦格尼格尔,《自控力》,北京:文化发展出版社,2012年。

格雷尔·麦吉沃恩,《精要主义》,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2016年。

戴维·艾伦,《搞定》,北京:中信出版社,2010年。


评论
热度(9)

© Ami | Powered by LOFTER